与自行车结缘的“平民英雄”两兄弟本报记者 曹志男/文 王志浩 陈立波/摄 通讯员 朱敏
孔胜跃是一名普通交警,今年50岁。11年来,他处处留心被盗自行车,发现并查扣赃车后,想方设法寻找到失主。今年,他当选为杭州十大平民英雄之一。 孔胜东是一名公交车司机,今年44岁。21年来,他每周六晚上都固定开张“共产党员义务修车铺”。他是首届杭州十大平民英雄之一、全国劳模,今年,他还当选为十七大代表, 他们俩是亲兄弟,一个查车、一个修车,兄弟俩都因为自行车,成了杭州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。 近日,记者采访了这对与自行车结下不解之缘的“平民英雄”两兄弟。
哥哥: 11年来查找到赃车4000余辆 “我做的都是很小的事情,也是一名警察该做的事。”在浙江武警指挥学校,记者见到了一身作训服、正在轮训的哥哥孔胜跃。 孔胜跃是杭州下城交警大队三中队的一名交警,说起自己11年来查找到的4000余辆赃车和经他手完璧归赵的2000余辆自行车,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“这是应该的”。 孔胜跃向记者讲述了一段让他至今难以忘怀的经历:
“那是一个冬天,晚上天很冷,我正在武林广场岗值通宵班。突然,附近商场一个刚下班的女营业员向我跑来,问我有没有看到她的自行车。当听我说‘没看到’时,她难过得哭了,‘介冷的天,我怎么回去呀’,我听了也觉得很难过,还感觉很丢脸。” 孔胜跃说,从那时起,他就下定决心,要尽全力为那些丢了自行车的人找回车子。 于是,孔胜跃开始留意起路上过往自行车上的牌照、钢号、车锁等细节,“被偷的车牌照肯定不会齐,车锁上或多或少会有些撬痕;偷车贼看到我们警察时,眼神肯定会惊慌……”渐渐地,孔胜跃总结出了一套“看、问、查”的“孔氏找车法”。 去年夏天的一个下午,孔胜跃骑着摩托车去上班。路过武林门时,一名中年男子骑着一辆26吋女式自行车朝他迎面而来。“他看到我时,显得很慌张”,孔胜跃发现,这个中年男子越骑越快。于是,觉得有问题的孔胜跃马上截住了他。果然,孔胜跃不仅发现了自行车上的被撬痕迹,还当场找到了“贼骨头”的作案工具。 孔胜跃告诉记者,他发现的赃车有五成以上无法直接找到失主。所以,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去找失主。有一次,为了寻找一辆富士达自行车的失主,孔胜跃先把车送到了车辆登记卡上的住址宝善桥,可到了那儿,才知道老房子已经被拆了。于是,他又打听到失主在艮山中学读书,赶过去却被告知失主已经毕业了。最后,他通过户籍登记资料找到了失主的舅舅,这才把车还上。 “你弟弟也是平民英雄,而且义务帮别人修自行车,这和你这个老是帮人家找自行车的哥哥有关系吧?”面对记者的好奇,孔胜跃谦虚地表示弟弟比自己强多了,“他二十多年来每个星期六晚上都为群众义务修车,我才坚持了11年。我还得向他学习。”
弟弟: 21年来义务修车22000多辆次 11月21日上午,记者在杭州火车东站的28路公交车起点站见到了孔胜跃的弟弟孔胜东。当时,穿着一身墨绿色工作服的他刚好跟班结束,一辆还未开出站的28路车的车厢成了我们的临时采访室。 “我们一家人和自行车还真是有缘分啊!”孔胜东说起自行车就爽朗地笑了。“1986年,为了响应团省委‘学雷峰’的号召,我就想着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大家做点事情。”很快,“共青团员义务修车点”的大红横幅就在中山北路上孔胜东的家门口挂了起来,服务时间固定为每周六晚上的7点至10点。 孔胜东的义务修车铺开起来后,有些邻居说他傻,有些邻居则认为他肯定是在赚钱。面对这些流言蜚语,孔胜东并没有过多地解释。“那时,阿哥和家里人都很支持我,特别是阿哥,他告诉我,做好事不难,难就难在坚持做好事。” 从最初的“共青团员义务修车点”到“共产党员义务修车点”,再到如今有了5名成员的“孔胜东共产党员义务服务队修车点”,孔胜东和他的义务修车铺始终遵守着当时的诺言,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,总是准时开张。 2001年,孔胜东的家搬到了采荷。但每个周六的晚上,孔胜东都会骑车准时出现在老地方。记者了解到,21年来,他为市民义务修车22000多辆次。
有一次,孔胜东正准备收摊,一名中年人推着辆电动自行车焦急地跑了过来。原来,电动车的前轮被钉子扎破了,“总算找到修车铺了,师傅,我多给你点钱,你一定要帮我修修好,不然回不去了……”孔胜东二话不说,马上拿起工具修起车来。因为车胎上有13个破洞,孔胜东足足修了半个多小时。当中年人感激地递过钱来时,孔胜东笑呵呵地指着自己“义务修车”的横幅回绝了。 “这个横幅,我准备要长期挂下去的,因为我觉得能帮助别人是件开心的事情。我做的都是简单的事情,我阿哥抓偷车贼就厉害多了,我为他感到骄傲。”看来,这两兄弟的谦虚也是一模一样的。
|